微信
欢迎来到 临澧县纪检监察网 !
您的位置: 首页 >廉洁文化>清风文苑>详细内容

舜皇山上红军情

来源:三湘风纪网 发布时间:2021-10-26 16:12:25 浏览次数: 【字体:

再次来到舜皇山,云雾初开,头天晚上落下的雨滴在山林里生出的朦胧沾湿了双眼,丝丝凉意在毛孔里游走,我不禁摩挲起臂膀。同行的护林员说,山里有小气候,温度要比外面低。一山隔着两重天,我正为这自然的馈赠暗自欣喜,借机排解持久的躁热。

  据说舜帝南巡来过此山,故此称为舜皇山,以古代帝王的名字命名的山川并不多见。除此之外,她还有一个被人熟知的名字——老山界,在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的笔下称之为“长征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他这样描绘道:“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这年,陆定一28岁,他随部队翻越老山界时写下这篇名作,队伍里还有比他年龄更小、更小的红军。

  上山的路很难走。沿着盘旋而上的石级,我们来到一处高地,远远望去,目之所及,峰峦叠嶂,山峦绵延。密林里蜿蜒着湘桂古道,有上千年历史,是古代湖南与广西的主要通道,在湖南境内有十八公里。当年,红军就是从这里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渡过金沙江、大渡河,翻越雪山和草地,创造了伟大长征的壮举。在广西,湘江战役后,桂北大地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湘桂古道红军路,一寸千滴红军血;湘桂古道红军路,一步一尊烈士身;湘桂古道红军路,一草一木一英魂;湘桂古道红军路,一山一石一丰碑。”

  有名受伤的小红军在青石板上蹒跚,在“之”字拐上攀爬,却因伤势过重再也没有睁开双眼,当地一户姓谢的人家将这名烈士安葬在世代居住的大山里。这户谢姓人家不到10岁的儿子在红军队伍离开时执意跟着他们走,但由于他太过年幼,翻过几座山头再也无力前行,红军便给了他几斤米劝他返回。

  这个名叫谢臣明的孩子回到家中,却念念不忘红军梦,他结婚生子后为了铭记红军的恩情和纪念自己当年未实现的红军梦,将自己的儿子取名谢红军。新中国成立后,谢臣明和几位山民对“红军墓”进行了修葺,每年的清明节都去祭奠这位无名红军战士。谢臣明去世后,他的儿子谢红军继续守望着“红军墓”和这片山林,至今已有80余载。

  其实,谢家居住的这片大山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发为旅游景点,景区内除了险峰、瀑布之外,还有不少红色文化景点,“红军墓”就是其中之一。前来旅游参观的游客听完这段“红军情”故事后,都为谢家三代人的情义所感动。

  我们来到陆公亭,护林员说再往上就是谢红军家。踏过石块,路上的青苔提醒我这里鲜有人来。果然不出所料,山上只居住着两户人家,一户常年在外跟随儿女,这不禁让我生出疑问,谢红军是怎样的一位老人,甘愿一生孤独。

  护林员说谢红军领养的两个女儿很孝顺,多次接他到城里生活,但是他总是去两天就回来,后来女儿们接的次数多了,他反而不乐意,再进城却从来不过夜。更让我想不到的是,这位老人居然是一名失去双手掌的残疾人。他不能像普通人一样用十指拧干毛巾擦拭红军烈士的墓碑,他也不能手握扫帚清扫墓地的落叶,他的坚守成为了永不褪色的“红色风景”。

  听说,每年的清明会有很多学生自发来到“红军墓”前祭奠,我瞬间明白,给下一代讲好革命故事,传承好红色血脉就是谢红军执着的意义。如果年轻一代对奋斗的昨天知之不多,又怎会珍惜舒适幸福的今天?自然的清凉令我醍醐灌顶,我仿佛看到更多的人守护绿水青山、奔赴星辰大海,红色血脉在一代又一代身上延续……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