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欢迎来到 临澧县纪检监察网 !
您的位置: 首页 >廉洁文化>清风文苑>详细内容

潜心苦读 终得成就

来源:三湘风纪网 发布时间:2021-05-17 08:21:34 浏览次数: 【字体:

读书获取渊博知识,读书成就一番事业,读书达至人生高度。在安乡这方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热土上,出现过许多苦读精思、治国安邦的文化名人,车胤、沈约、刘弘、谢麟、潘相、范仲淹、段弘古等这批文化巨星,他们在安乡生活过,其卓越的文事武功被人仰视,北宋名臣范仲淹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潜心苦读故事广为传颂。

  范仲淹两岁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贫困无依,母亲谢氏只好改嫁淄州长山(今山东邹平县)朱文翰,范仲淹改姓名为朱说。因继父朱文翰来安乡任县令,范仲淹随母到安乡读书,他去安乡鹳港北岸的兴国观学习,在此寒暑不倦,发奋读书。兴国观,又名南相寺,雄踞在安乡书院洲上。观之后院东侧耸峙书舍,舍前卧一石台,人称读书台。此地很少有前来跪拜的香客,高墙边的钟声也飘到云外,窗前丛丛芭蕉,绿叶如伞,每当“骤雨来集,秋风送响,飒然可听”。范仲淹“少有志操”,以天下为己任。一日薄暮,背诵诗文渐入佳境,忽然天上乌云滚滚,秋风飕飕,淅淅沥沥的雨点洒在身上,竟浑然不晓,直到观中的司马道士送来雨伞。以范仲淹读书台为名的“书台夜雨”是安乡八景之一,此后成为名垂后世的胜地,勤奋好学的典故。古安乡位于古洞庭湖,相距岳阳不远,两地由洞庭一水相通,“胜状高楼及岳阳,谁知踪迹始安乡?”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能淋漓尽致地展现洞庭湖的壮阔和士大夫的胸襟,阐发其“先忧后乐”的忧乐观,这是因为少年时期他在安乡数年的苦读、观察和生活积累的结果。据清光绪六年补刻康熙《安乡县志》卷四的“祠庙”条下记载:“范文正公(范仲淹)祠,即读书台,在治北一里许鹳港北。宋范文正公从朱氏宰斯邑,爱其清旷,读书此地,卒参大政,为世伟人,士民争慕构堂祀之。”

  关于范仲淹的苦读,流传着“划粥断齑”的故事。范仲淹对读书表现十分浓厚的兴趣,他以颜回为榜样,发奋读书成才,即使常常忍饥挨饿,也自得其乐。范仲淹在青少年读书时,他每天的饮食仅仅是一碗稀粥,把粥先冷却,然后切成四块,早晚各两块,配上盐拌韭菜末食用,“划粥断齑”这种清苦自律的生活,凸显了他的励志苦读。有一次,范仲淹在故乡长山山洞中读书时,发现老鼠洞下地窖内藏有一窖黄金、一窖白银,他分文不动,照原样埋好,再回洞中苦读,当然此故事还有其它版本,这彰显了他清心自持、不轻取的清廉品质。23岁时,范仲淹与朱家决裂后,去应天府南都学舍读书。由于没有生活来源,日子过得异常艰难。然而,范仲淹孜孜求学,倦怠时以凉水浇脸,饥饿时以稀粥为食,日夜与书籍相伴,五年未解衣就枕。同窗南京留守的儿子十分同情他,送些美食给他,但被他拒绝了。他说自己喝粥习惯了,不觉得苦,如果享受丰盛的饮食,以后喝粥就索然无味了,体现他清贫自甘、清苦亦乐的豁达。还有一次,宋真宗幸临南京,应天书院师生倾巢出动,争看盛景,只有范仲淹一人静守书院,凝神读书,显示他不浮躁、沉稳的定力。十年寒窗,范仲淹“大通六经之旨”,27岁进士及第,开始了他赤心报国的仕宦生涯。考取进士后,他在《寄乡人》诗中说“乡人莫相羡,教子读诗书”,勉励父老乡亲教子读书。

  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一灯如豆,日夜苦读,长期清苦生活的磨砺,范仲淹不向命运低头,应难而上,逆势成长,成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念兹在兹、忧国忧民的精神,激励着后来者为国家、为人民殚精竭虑、矢志奋斗。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