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领域无小事必须“锱铢必较”
日前,中央纪委公开曝光七起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案例。(8月24日 《中国纪检监察报》)
有的基层干部不解,案例中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落别布依族彝族乡板照村党支部书记伍廷意,只是在扶贫信息采集工作中,没有按照要求实际组织调查,直接估算填写《贫困户信息对照采集表》和《贫困户验收表》,并且使用同一张照片作为多个贫困户的家庭资料。这个只是工作上的不扎实,小打小闹的问题,又没有造成扶贫资金流失等严重后果,居然被中央纪委全国通报,这是不是有点过了?要知道窥一斑而见全豹,观滴水可知沧海。这正是中央释放的信号:扶贫领域无小事,必须“锱铢必较”。不问责不知疼,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坚决加大对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的整治力度,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定位,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保障。
纵观被通报的七起典型案例,有的是责任担当不到位,对扶贫项目和资金审核不严、监管不严,导致资金被骗取、项目被拖延,造成严重损失浪费;有的是政策落实不到位,工作“挂空挡”,导致贫困群众没有享受到政策资金补助;有的是工作作风不严不实,对脱贫工作漠不关心、消极推诿,不履职、不尽责,甚至弄虚作假,敷衍了事。堤溃蚁穴,气泄针芒。正是这些个“小”行为如同附骨之疽,侵害了贫困群众的“大”利益,影响了脱贫攻坚工作落实,更是对党和政府的荣誉和形象造成了严重损害。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提出任务:未来3年,还有3000万左右农村贫困人口需要脱贫。为今后三年脱贫攻坚工作明确了各项工作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行百里者半九十。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现在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紧要关头。扶贫领域的腐败,特别是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更是如芒在背,整治这些腐败如箭在弦,不容懈怠。
有责不担,正气难彰;失责不问,百弊丛生。纪检监察机关应切实担负起监督执纪问责职责,精准发力,要瞄准扶贫领域政策落实不到位、项目审核不合规、结对帮扶不跟进等问题,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提高认识,对扶贫领域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坚持露头就打,始终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警示一批,教育一片,做到警钟长鸣。扶贫领域基层干部要算好政治账,守好责任田。要多些真抓实干,少些花拳绣腿,要多些实地调研,少些闭门造车,要多些深入基层,少些“脚不沾泥”。扶贫干部只有时刻绷紧心中责任之弦,拿出行动之力,深入基层,联系群众,不折不扣落实各项脱贫任务,才能真正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兑现我们党对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临澧县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