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公开力度 提振公众信心
2013年至2016年,李文明在担任邵阳市新邵县巨口铺镇新民前村党支部书记期间,利用职务之便,截留占有村集体林地退耕还林资金3549.9元;2014年至2015年,常德市临澧县停弦渡镇古渡社区支委委员、居委委员卢兴成编造社区已经享受过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的低保户卢某的虚假危房改造申报资料,骗取危房改造资金3万元,7400元用于个人支出......(摘自三湘风纪网)
笔者通过梳理这些曝光的扶贫领域腐败问题典型案例,发现一个共同特点:大多都是将扶贫资金当成了“唐僧肉”,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分杯羹。有的截留私分,有的虚报冒领,有的挪作他用。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贫困群众的“养命钱”不知不觉被冒领被侵占呢?笔者认为公开力度不够是关键。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时下,包括低保、救助、扶贫资金等在内的各种惠农补贴、政府福利源源不断,涉及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群众也最为关注。若每一笔资金是多少、从哪里来的、用到了哪些地方,总是藏着掖着,自然会让群众摸不着头脑,也会让一些干部生出“贼心”,利用群众的“不知情”,从中“渔利”。长此以往,群众心里就有了怨气,不仅不会“买账”,还会激发更多负面猜想,使各类“小道消息”满天飞,从而引发信访和矛盾纠纷,削弱执政者的公信力。这样一来,党委政府想干事不仅得不到群众的支持,还会受到阻碍,最终造成工作开展被动、群众满意度不高的“双输”局面。
公开才有公信,透明才有清明。只有将每一笔惠民资金的申报、审核、办理、兑现到户等过程置于阳光下,把党委政府工作的每个环节都“亮”出来,让群众自己看、自己比、自己算,让涉及利益相关方都参与进来,了解细节,全程监督,才能规避暗箱操作,提振公众信心。(临澧县纪委)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